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经,维护肝胜健康,可加强脂肪代谢、抑制脂肪肝,促进体内热量代谢。亦可协助降低血脂肪、血胆固醉。并具有利尿效果,可促进肾脏排泄多余水分、度物与毒素,有效的帮助维持体重。
一、蒲公英漫谈
蒲公英,菊科,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如东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朝鲜、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苗、蒲公草、地丁、古古丁、双英卜地等,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生长在阳光充足的河边、路旁及田野之间。其食用部分为嫩苗或嫩叶,经过洗净后可生食或炒食、做汤、凉拌均可。蒲公英可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功能,被称为中药中八大金刚之一。现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的专家们都在对蒲公英加以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蒲公英不仅是高营养蔬菜和高营养保健食品,而且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深受人们欢迎,已成为日益走俏的野菜之一。
“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这首脍炙人口的谜语说的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始载于《唐本草》。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相传关于蒲公英的由来,还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在黄河岸边住着一位姓蒲的员外,蒲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公英”,她美丽善良,与丫环翠儿亲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发高烧,四处求医,仍不见效,直到临终前公英才羞涩地告诉翠儿病因是由于乳房肿痛难忍所致,原来她患的是乳痈。小姐死后,翠儿念及主仆情深,常到坟前祭奠。来年春天,她意外地发现小姐的坟头生出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野草,金黄色的花瓣犹如公英美丽的笑庸。秋后,野草的种子随风飘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这种野草却染绿了荒原。就在这一年,翠儿不幸也患了乳痈,在祭奠小姐时晕到在坟前,朦胧中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坟头野草,非同寻常;既治乳疾,又度饥荒。”翠儿醒来既惊又疑,心想莫非是小姐在点化自己?她试着采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数日后乳痈渐愈。随后,翠儿用这种草治好了许多的乳痈患者,人们由此草的药效联想到它的来历,认为它就是美丽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由此就称它为“蒲公英”。
二、蒲公英的功效与用途
蒲公英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营养价值在《本草纲目》、《辞海》及历代医药大典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医林篡要》指出:“蒲公英,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疗毒乳痈,皆泻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明热也。”《本草正义》也说:“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症,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效捷。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蒲公英性味甘、寒、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可治疗急性淋巴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肝炎等。蒲公英是传统的清热解毒药已被历史所证实。据临床报道,利用蒲公英注射剂治疗的各种感染疾病就达40种左右,被中药界誉为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草药的“八大金刚”之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别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皮肤真菌,并有轻泻和健胃的功效;而蒲公英浸剂则有利胆作用。还可把蒲公英加入健脾理气止痛的方剂中,治疗胃溃疡等症。另据国外医学临床介绍,蒲公英的提取物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提高胆汁流量并使疼痛缓解的作用。胆囊炎急性发作.以上腹胀痛为主症者,可以蒲公英为主,配茵陈、郁金等加以洽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