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主食篇

发布时间:2014-09-03 2434人阅读

米饭

以米饭为主食的人,总是无法想象面食世界的精彩。得知我是山东人后,很多南方吃米饭长大的朋友,都认为我老家从前一定是餐餐煎饼,现在估计是顿顿儿馒头。每次,我只能被迫再自豪地给他们解惑一次,主食这事儿,米饭和面食,是两个国度。说米饭是南方人的主食,这个大致没错,午饭、晚饭都吃,一辈子就这么过;但馒头,真是北方人的主食吗?可以算,但,它在北方人食谱中的位置,远不像米饭在南方那么霸道,事实上,拿我老家来说,现在,每周14顿正餐(午餐/晚餐)中,馒头连一半都占不到,大约也就是四分之一多点吧。

馒头

不吃馒头,那主食吃什么呢?太多了,不说煎饼,常吃的就有面条、饺子、包子、火烧(馅饼/韭菜盒子之类,我老家统称火烧),锅贴(不是南方的那种类似煎饺的东西,而是东北叫贴饼子的那种,沿着铁锅贴一圈儿,中间煮着大锅菜,骨头或者鱼),葱油饼,豆腐卷儿,大饼,面饼(面为材料做的煎饼)。这些东西,在我老家,依据家庭口味不同,主妇能力和喜好不同,而占据不同的主食位置。饺子、包子、火烧着三种带馅儿的食物,不同季节,馅料不同,我家常吃的饺子馅儿有韭菜、白菜、芸豆、茄子、角瓜(音译,不知道学名)、西葫芦、蘑菇,搭配猪肉或者羊肉、虾仁什么的,芹菜和茴香馅儿因为我不吃,所以很少包。

拿我家来说,2000年左右,我娘在的时候,一般每周的饮食安排(14次午晚餐)是:1顿饺子,2顿面条,2顿包子(包子一般一次包很多,够吃2顿的,当然,未必是连续吃两顿,可以冻起来,隔两天吃第二顿),1顿煎饼(年纪大了,烙煎饼很累,烙得少了,就省着吃,她们这代人,还不习惯去买煎饼吃),1顿葱油饼(里面有时候加肉,做成类似披萨那种,当然,那时候我还没吃过披萨,我娘更不知道那东西),1顿大饼(大饼多数是买,再早之前是用粮食换,自己偶尔也做),1顿锅贴或者火烧,4顿馒头,还剩余一顿,可能是豆腐卷,又或者大饼/煎饼。注意,这只是“主食”,菜还是要烧的。

在北方,要当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单就饮食方面来说,显然要比南方更辛苦。你需要掌握的食物种类很多,煎饼的辛苦不必多说,无论饺子、包子、火烧,还是豆腐卷、面条、葱油饼、馒头,都相当耗时耗力。当然,我说的面条,是手擀面,不是那种买来的挂面。每一种,要做到让家里人满意,显然都比去超市挑最贵的米买一袋儿回来要难得多,也辛苦得多。而由于可选的种类太多,对于吃什么主食上,家里人有时候还会有分歧,如何协调,又是一种额外的考验。比如,大儿子要吃饺子,二小子要吃火烧;老大要吃韭菜馅儿饺子,老二要吃白菜馅儿的。注意,这都是主食,不是菜,不吃这个,可以吃那个,主食一般只做一种,没得选,说白了,只能满足一个人。

饺子

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也是我唯一得了娘真传的手艺,其他的几种,从娘走后,就再也没吃过那么可口的了。我去过那些全国都有名的饭店,也去过一些当地人介绍的小餐馆儿,但终归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娘做的味道。可惜,这话,娘是听不到了。在娘心目中,我一定是个挑剔地小家伙,成天闹着吃饺子,有一阵儿,饺子吃腻烦了,又不高兴了,闹着让她烙葱油饼,炒肉吃。哥哥从初一开始住校,大多数时间,家里就我一个孩子,加上大大和娘对我的那种无以复加的宠爱,几乎家里的饭菜都是围绕着我的口味来转。跟很多乡亲一样,我们那边对穿衣服不讲究,但是,绝对不会亏了口和肚皮,尤其是孩子的。因了这个,也托了母亲厨艺的福,虽然家里不富裕,我从小到大,吃得一直很开心。

现在,我每周六都包饺子,哪怕就我一个人在家。不少朋友都奇怪,你太有耐心了,花这功夫干嘛?喜欢吃,好这口,这是一个原因;自己的口味儿,自己最清楚,外面店里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二个原因;饺子里,有家和娘的味道,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吧。每次吃到那种味道,就像人还在五莲,大大和娘还在身边一样。父母去世8年多了,我已经34岁了,宝宝明天六个月了,生活和血脉就这么一天天一代代的延续,同样延续的,还有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在宝宝长大前,我准备学会包包子和火烧,如果大大和娘知道,我把她小孙子照顾得这么好,一定会为我感到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