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百科
  • 视频
  • 文章
  • 问答

| 筛选

暗丝孢霉病

  暗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有暗色菌丝为特征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1974年Ajello提出此命名。暗丝孢霉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在病例报道,但多见于热带。近年来在我国山东、东北和湛江等地有散发病例报道。致病途径主要是外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感染途径可能是病原菌经皮肤破损处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

  临床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靠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疗效欠佳。皮下组织暗丝孢霉病需要手术切除,因为对皮下组织切开引流极少成功。两性霉素B可治愈或改善不宜切除的病例,但以后常有复发。副鼻窦感染应进行手术完全切除病灶,而合并使用两性霉素B是阻止暗色丝孢霉性鼻窦炎进展的重要措施。即使如此,复发者依然并不少见,此时应进一步实施手术治疗。口服伊曲康唑(100mg~400mg/日)有效,但最适剂量与疗程仍需摸索。坏死性鼻中隔病灶可用外科切除的方式治疗。


目录
1.暗丝孢霉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暗丝孢霉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暗丝孢霉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4.暗丝孢霉病应该如何预防
5.暗丝孢霉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暗丝孢霉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暗丝孢霉病的常规方法

1、暗丝孢霉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暗丝孢霉病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有暗色菌丝为特征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本病可由一大组暗丝真菌所引起,包括:

1、长穗离蠕孢:此菌原属蠕孢霉,后独立成属,与德氏霉和明脐霉相似,菌落扩展、絮状至毛状,灰黄至橄榄灰色,菌丝末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或呈侧生菌丝。常见致病菌有澳大利亚离蠕孢、夏威夷离蠕孢和长蠕离蠕孢。

2、甄氏外瓶霉:目前外瓶霉属有8个种,即嗜碱性外瓶霉、多匹可乐外瓶霉、甄氏外瓶霉、丛梗孢外瓶霉、嗜鱼外瓶霉、鲑鱼外瓶霉、棘状外瓶霉和皮炎外瓶霉等。

3、皮炎外瓶霉:本菌与上述甄氏外瓶霉不易鉴别,前者可于42℃生长,而后者则不能。

4、长喙明脐霉:包括3个病菌:E.mcginnisii、E longirostratam和长喙明脐菌。

5、蠕孢霉。

2、暗丝孢霉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暗丝孢霉病患者多见于户外工作和常与此类腐物接触者,多见于成人,半数患者有免疫障碍,常伴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白血病等。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也可形成黑褐色痂,其下可有增殖性肉芽肿性损害,可有脓性分泌物,部分病人可形成单个的、孤立不定的无症状性皮下结节,高出皮肤表面,以后其中心可液化,形成脓肿,或形成疣状斑块,有如着色芽生菌病的皮损。

  本病可由淋巴播散至附近淋巴结,又可由血行播散形成系统性播散性暗丝孢霉病。患部不仅影响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肿极少数则可播散至远处皮肤或内脏,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引起死亡,但属罕见。部分患者可引起角膜感染,表现为角膜有菌苔或溃疡,皮下组织型暗丝孢霉病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内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可长期不愈。

3、暗丝孢霉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暗丝孢霉病患者多见于户外工作和常与此类腐物接触者,多见于成人,半数患者有免疫障碍,常伴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白血病等。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典型损害为群集的小丘疹或小结节,逐渐蔓延,融合,形成成片丘疹或斑块状肉芽肿性损害,其周围可有卫星状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也可形成黑褐色痂,其下可有增殖性肉芽肿性损害,可有脓性分泌物,部分病人可形成单个的、孤立不定的无症状性皮下结节,高出皮肤表面,以后其中心可液化,形成脓肿,或形成疣状斑块,有如着色芽生菌病的皮损。本病可由淋巴播散至附近淋巴结,又可由血行播散形成系统性播散性暗丝孢霉病,尤其是可侵犯脑部,引起相应的脑部症状,又可侵犯内脏器官,预后不良。暗丝孢霉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皮肤浅表型暗丝孢霉病

  包括掌黑斑和黑毛结节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

2、皮下组织型暗丝孢霉病

  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片斑块。

3、系统性暗丝孢霉病

  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暗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或血液播散。脑暗丝孢霉病的发病较急。本型预后差,常导致死亡。

4、暗丝孢霉病应该如何预防

  暗丝孢霉病是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有暗色菌丝为特征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致病途径主要是外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感染途径可能是病原菌经皮肤破损处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暗丝孢霉病的患者饮食和活动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皮肤长时间在强烈的日光下和寒冷、炎热、大风等气候恶劣的状态下暴露。

  2、切忌用过热的水烫洗患处。溃疡在头部的宜睡较高的枕头,在下肢的要尽量减少步行;在躯干的最好穿宽松面光滑的内衣,并避免化纤、皮毛制品的刺激;病在急性期间要避免潮湿环境,也不要多饮水及用水清洗,否则可能引起合并感染。

  3、生活有规律,心平气和,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长时间工作后一定要注意休息,进行调整。

  4、多吃豆制品及莲子、藕、菱角、芡实等河产植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吃一些动物脏器、瘦肉等,少吃油腻食品,禁食鱼、虾等海产品,少喝酒,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5、注意口腔、眼睛及外阴部位的卫生,尤其是这些部位发生溃疡的患者,更要注意经常用水清洗。

  7、在治疗中一定要听从医嘱,不可随便多用或者少用药物,也不可自作主张地使用某种药物。

5、暗丝孢霉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暗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有暗色菌丝为特征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所涉及的病原菌包括皮炎外瓶霉、棘状瓶霉、甄氏外瓶霉、威尔尼克枝孢霉等。暗丝孢霉病的诊断主要靠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由如下方法:

1、真菌学检查

  取各种不同损害处脓液和组织液,以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各种不同形态棕色和黑褐色菌丝与酵母样孢子,未见厚壁孢子(壁砖状体)。取组织和脓液培养,可生长出褐色和黑色绒毛样或酵母样菌落。

2、HE染色

  可查到多数分隔、黑色壁的菌丝,直径为1.5~3?m,偶见可分支或酵母样芽生孢子,菌丝周围有炎性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无厚壁孢子(壁砖状体)。

3、活检

  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内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

6、暗丝孢霉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暗暗丝孢霉病的患者在饮食应该多吃豆制品及莲子、藕、菱角、芡实等河产植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吃一些动物脏器、瘦肉等,少吃油腻食品。要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其它动物蛋白质,症状严重时也不宜多用。食盐因有潴留水纳使痒感和炎症加剧的弊端,所以炎症严重时应取清淡饮食。饮食对皮肤病的防治关系密切。

7、暗丝孢霉病的常规方法

  暗丝孢霉病可能经皮肤破损处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为外源性和条件致病性感染,患者多见于常与植物和土壤接触者。在治疗上,暗丝孢霉病的患者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疗效欠佳。临床上常用以下两种:

 1、局部治疗

  对于局限性皮肤、皮下损害以及角膜炎和鼻窦炎宜手术切除,但要完整,避免再次植入菌体。此外,也可以应用局部加热疗法。黑毛结节病常用治疗方法为将毛发剃光,或每天清洗毛发,用手刮去结节。可在剃除毛发后再用一些抗真菌剂(如0.05%氯化汞、6%水杨酸、12%苯甲酸、3%硫磺或2%甲醛溶液),即可治好。亦可用含酮康唑和二硫化硒的药液洗涤病发。掌黑斑局部治疗常可收效。咪唑类霜剂效果尤佳,每天外涂2~3次,历2周即可。咪康唑、克霉唑霜对足旁及足底皮损的治疗有效。咪康唑对足部皮损的治疗有效。角质溶解剂(如10%硫磺霜、6%水杨酸、12%苯甲酸软膏或酊剂)对本病的治疗常有效。

2、系统治疗

  适于系统性损害、手术无法切除的病例。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疗效欠佳,需要长期、大量服药。对外瓶霉引起的感染,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毛样枝孢霉感染仅对氟胞嘧啶较敏感,可与两性霉素B合用。最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也用于本病治疗,但仍需积累经验。口服伊曲康唑,成人宜每日用400~800mg,疗程要长,根据真菌学检查而定,如上述一转移至脑部的患者,即因过早减药而复发,且复发后再治无效,反致扩散,即使并用5-FC内服,亦未生效。氟康唑亦可使用,但不一定优于伊曲康唑。至于新的唑类药物如萨普康唑、活力康唑等的疗效,还有待验证。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相关招募推荐